晋江新闻网8月18日讯 在晋江这片民营经济热土上,从家池店池店镇与鞋业紧密相连、作坊造新声名远扬。到智蝶变这里不仅浸润着九十九溪的势力千年诗韵,更奔涌着一条致富溪流——那是鞋业胶水黏合、针车穿梭、从家池店鞋材流转的作坊造新产业脉动。
从改革开放初期家庭作坊里手工敲打出的到智蝶变第一双拖鞋,到如今智能车间中诞生的势力科技跑鞋,池店鞋业走过了风风雨雨。鞋业安踏、从家池店名志、作坊造新国盛、到智蝶变鸿展、势力泉南、鞋业众森、玖富隆、的沃、远力……产业链上龙头起舞,专精特新“小巨人”迎头赶上。池店鞋业的故事,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制造由弱到强、由粗到精、由代工到创牌的奋斗史诗,也是品牌力量“从晋江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生动写照。
面向未来,池店正阔步迈向“破茧蝶变”的新征程。
产业生态完备 “状元”企业云集
在工业领域,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缺少模具,很多产品无法实现量产。作为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鞋模企业,泉州鸿展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已在鞋业领域默默耕耘十多年,不仅成长为模具行业龙头企业,也见证了行业的产品迭代与技术变迁。
“说起职业生涯最骄傲的时刻,一定是我们参与的安踏氢跑鞋登上太空的那一刻。”鸿展模具总经理邱绍恒告诉记者,2021年,在央视新闻“太空健身房”视频直播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脚下所穿的正是由安踏推出的氢跑鞋3.0。而这双鞋的模具,就是他们提供的。
在“太空跑鞋”落地过程中,安踏协同鸿展模具等供应商不断进行工艺尝试与突破:每一克重量分配给哪一个部件,都是一场博弈;每减重一克,都是一次突破。就连生产过程中的刷胶环节,也是精确到秒……
不仅能打造出上太空的“太空跑鞋”,池店企业还积极向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勇攀技术和产品的“珠穆朗玛峰”,成为成鞋制造、模具研发、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的“隐形状元”。
走进位于池店镇的安踏集团总部品牌中心,曾获世界最轻认证、360°全身防切割的短道速滑比赛服,能够承重吨位级重量、被众多国家举重选手自费购买的安踏举重鞋,防水透湿效果达到国际高端材料水平的全自主科技“安踏膜”……一个个世界级“冠军科技”彰显着中国体育品牌的科技硬实力,让来访者倍感震撼。
与安踏集团相隔不到10公里的池店钱头村,拥有多家实力型鞋生产创造性企业。在这里扎根30多年的晋江的沃鞋服有限公司,凭借对勃肯鞋相关产品的深入钻研,开创出一片天地。
该公司总经理吴绶铤告诉记者,在池店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协同竞争的环境下,的沃已经成长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环保型综合企业,“我们专注天然材料的应用,结合立体脚床设计,打造出符合人体工学的健康鞋款,让消费者穿了就舒服得不想脱。”
作为晋江最早一批拥有制鞋专业技术的创业者,吴绶铤目光长远。早在20多年前,他便开始关注立体脚床技术。2007年,在技术积累中,的沃实现了对软木中底技术的研发,并在之后的数年中,实现技术的材料绿色化升级,构建起品牌在勃肯鞋领域的“护城河”,成为国内勃肯鞋细分品类的领头羊。
“在池店,我们诸多前瞻性的鞋款和设计能够在5公里内实现落地,非常方便。”吴绶铤说。
如今,池店涌现出名志、鸿展、国盛、华闽、玖富隆、众森、泉南等行业知名的“小巨人”企业,并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生态。这种抱团发展策略不仅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极大提升了整体竞争力,使“池店配套,半天配齐”成为行业共识。
“依托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火车头’‘发动机’,产业生态可以整体向前发展。”福建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任慧涛认为,以安踏为代表的晋江运动品牌,彰显着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的实力。
科技为王 将未来攥在手里
当下,竞争已不仅局限于单一企业、地区或城市,而是呈现出更为广泛和复杂的态势。对于已建立起完备产业集群、龙头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池店鞋业而言,如何在未来的全球产业分工中稳固并持续扩大领先优势,无疑是一项重大课题。
对此,池店给出了坚定的答案: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在鞋产业创新实践中,池店已培育出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尖兵”企业,他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协同的新答卷。
一家小小的鞋材企业,就有超过100项专利产品——2025年,专业研发生产鞋材的晋江玖富隆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获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
这背后,是总经理吴建海对创新的“痴狂”。2016年,吴建海带着技术团队,花了17个月的时间成功攻克了缓震减震技术并申请了专利——超速回弹减震系统。
吴建海解释道,“人在行走运动过程中,需要通过小腿释放压力,并与地面接触获取回弹力。如果鞋底无法有效释放压力,行走时就容易感到疲惫。这正是该发明专利解决的痛点。”
正是这项缓震减震发明专利的诞生,让跑鞋缓震减震“黑科技”真正实现国产化。玖富隆也在匠心造鞋的路上越走越远,不仅成为安踏、特步、鸿星尔克、彪马等品牌的鞋底材料供应商,更独立研发出多款功能性成品鞋。
即便已拥有稳定的大品牌订单,玖富隆仍未停止创新的步伐。
近年来,吴建海携手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发步态关系系统和芯片传感系统,以芯片为载体传导,结合前沿的新材料和制鞋工艺,让消费者穿上“健康鞋”。“没有创新,就要被淘汰。只有创新,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发展。”吴建海说。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浪潮兴起,鸿展模具在鞋模制造领域率先引进德国进口3D扫描仪、工业级3D打印设备、德国KUKA六轴机器人等设备及配套技术,不断致力于产品研发创新,得到安踏、特步、巴拉巴拉等国内一线品牌及国际专业运动品牌的认可。
“我们开发的3D金属打印嫁接技术,不仅实现了鞋模具制造的环保、高精度、高效率,更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制造路径。”邱绍恒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建立领先优势。”
而在吴绶铤看来,企业还需要积极地布局全球市场。“在同质化和去落后产能的背景下,的沃走差异化、小而美、技术性的发展路线,反而能够走得远。”如今,的沃已经开启品牌全球化注册的道路,加速布局全球化品牌矩阵。
“在勃肯鞋领域,我们的立体鞋床技术及最新研发的绿色天然鞋底技术,在舒适性和环保性方面已超越部分国际竞品。我们可以告诉欧洲消费者,中国的沃才是勃肯鞋的最好选择。”吴绶铤说,这就是3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科技“护城河”带来的实力和底气。
挑战自我革新 重新定位坐标
让一双鞋“上天”,将小众勃肯鞋做成行业第一,用3D打印技术在鞋底“雕花”……这些实践折射出池店镇在鞋制造领域的世界级水准,更是池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光缩影。
数据显示,上半年,池店镇规上工业产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限上批零销售额比增32.21%,固定资产投资比增28.75%;财政总收入25.86亿元,比增24.35%;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排名跃升至第48位。
稳定的发展环境背后,是池店镇鞋产业的强大竞争力。
“在晋江这座县级市,能够诞生安踏这样世界级的体育用品集团,可以说是奇迹。”北京大学前副校长、北大汇丰商学院创始人海闻说,在这片沃土上,依靠多维度创新,拥有“爱拼敢赢”的奋斗心态,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从池店、晋江走向世界。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要坚定走向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提高产品“含新量”“含绿值”,避免陷入低端的“内卷式”竞争,并在全球产业变迁中找准自身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的双重坐标。
邱绍恒说,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国内品牌在技术创新方面已实现对国际品牌的超越,“特别是在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上,我们已经明显领先。还有以国盛为代表的池店发泡材料企业,在超临界发泡技术上也已经领先世界同行。”
位于池店镇的安踏全球智慧创新产业园项目工地,塔吊林立、车辆如梭、机器轰鸣。这里将建设安踏全球运动科学实验室、全球科研创新中心、专业运动鞋生产研发中心、运动鞋数字化智能工厂、高品质员工生活公寓及餐厅等。该项目的推进,体现了池店镇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刻洞察。
对于池店而言,如何持续赋能,构建产业迈向世界的发展土壤,显得极为迫切。
在产业链整体发展之下,相匹配的空间环境是首要难题。
在采访过程中,有企业建议,池店应充分利用其作为泉州“南大门”、晋江“北大门”的地理优势,从提升人居环境入手,为人才提供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从而吸引和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池店镇正积极打造“城中央的新型产业社区”,通过整合数字化平台、产业升级与空间重构,构建“产城人”融合的完整生态链;以“数字变革”激活传统制造基因,以“政企共舞”贯通“研发—生产—全球销售”链条,从单一工业区转型为集数字贸易、智能制造、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晋东北产城融合示范区。
更多新生力 未来更可期
“城中央的新型产业社区”是池店的全新正向探索。
事实上,在作为先行者的北上广深的各个街道、城镇更迭发展中,多面临“要产业还是要生活”的选择困境。无论是北京的“温州人市场”,或是东莞的“厚街”,还是苏州的电子产业园区等,似乎都在表明产业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居生存空间的压缩。
要打破这种“二元”对立,实现产业与生活的和谐共生,其中不仅有平衡小企业向中企业发展、中企业向大企业发展中对土地要素、环保提升的要求,还有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资源匹配和平衡的问题。这考验着池店镇对未来发展的全面规划和战略眼光。
走访中,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有些同行发展不错,想要改造或扩张厂房、实验室空间,但受限于现有的土地要素无法推动,只能向外发展。也有企业坦言,近年来,不少行业出现马太效应,大者恒大,小者挣扎,中间层出现空心化,“包括政策落地方面,一些创新鼓励资金、政策等优先给了大企业。但对小企业来说,这些资金、政策带来的正向效应反而更大。”
空间要素问题早已被关注。近年来,池店镇致力于低效用地的盘活利用和工业园区的标准化建设。金明科创园基地的落地正是该政策的具体体现。该项目有利于将长期闲置的地块变成高效的产业园区,提高空间利用率,为企业发展提供空间选择。
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不仅有参天大树,也要有灌木丛和藤蔓小草。产业森林亦如是。
除了制造端,以电商、品牌运营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急需更迭。因为,如今的年轻人更喜欢从事设计、电商、品牌运营等更有创造力的岗位。
池店紧抓产业曲线“微笑两端”,把科技、创新、研发、总部、销售留在晋江,让多元电商为产业赋能。
在池店镇赤塘村,电商生态活跃。从2015年开始,赤塘就成了泉州从事鞋服行业的电商老板的“心水”之地。
无独有偶。与赤塘村相邻且业态相近的洋茂村、钱头村,近两年也聚集了不少电商企业。电商企业自发聚集,为几个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更多年轻人,激活了其他消费市场。
“从2015年开始,不少原先在泉州鲤城幸福街的电商企业,陆续把客服和仓储业务移到赤塘。”从事鞋服电商的小蔡告诉记者,因为这里的厂房多、租金低、交通便利,对电商企业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在其公司周边,就有数十家电商同行。
让更多池店企业“向海”,开拓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近年来,池店镇成立电商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组长,同时组建多部门服务专班,投入1.5亿元建设载体并配套5G设施,为“晋品出海”筑牢基础。
“池店镇的规划给了我们明确方向:聚焦产业带数字化出海,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服务链。”星联城市产业创新平台负责人吴怀敏说,在池店镇全力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贸易新生态的进程中,星联作为聚焦产业带数字化出海的生态平台,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深耕数字化转型,为当地产业注入新活力。
如今,以星联中心为核心载体,数字枢纽驱动产业升级,池店创新“上下楼即上下游”垂直产业链模式,实现鞋服设计、直播带货等环节高效协同。
近年来,池店镇不断开发整治,推动城市建设,但仍然缺乏更加适合中小企业、个体创业者发展的电商社群空间,不少电商企业开始走进居民小区发展。
尽管如此,小蔡仍然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池店的整体产业配套优势明显,而且距离泉州较近,能够招引年轻的电商人才,“发展TIKTOK跨境电商,这里的产品质量好、款式新,可以就近发货。依托产业集群背书,公司也能够获得平台支持。”
更多的希望被点燃。
在的沃鞋服的小红书主页上,一款造型时尚的勃肯鞋让许多博主自发“种草”,短短半年售卖上万双。
的沃鞋服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庄彦祥说,依托技术优势,的沃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竞争力;同时,品牌的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也符合年轻消费者和全球消费趋势潮流,未来拥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我们在俄罗斯等跨境电商平台上也拥有不少粉丝,对品牌‘走出去’很有信心。”
如今,在池店镇,AI赋能下的智能鞋机轰鸣依然强劲,跨境电商持续链接着千里之外的外国消费者,鞋产业的发展节奏和内涵已悄然改变。
从家庭小作坊的蹒跚学步,到产业集群的阔步前行,再到迈向“智造”与品牌的新征程,池店鞋业的每一次转型与突破,都深深烙刻着晋江人“敢拼、爱拼、善拼”的精神印记。
前方的路,挑战与机遇并存。破解人才与空间之困,坚持创新驱动、品牌引领、绿色智造,池店鞋业定能在全球市场的浪潮中行稳致远,续写“中国鞋都”核心腹地的崭新传奇。
(记者 柯国笠 董严军 实习生 苏棋棋 陈小琰)
顶: 8踩: 342
评论专区